作者是查塔姆研究所亚太地区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
2012 年习近平主席上台时,他的愿景是让中国成为全球南方的领导者。 他于 2013 年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习近平去年 9 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全球发展倡议”是展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工具。
GDI的成功将是对中国经济治国的考验。 北京对该倡议的描述中的关键词是可持续性,较少关注实体基础设施项目,而更多地关注通过赠款和能力建设的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获得了 2030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批准印章。
迄今为止,全球发展指数(GDI)在西方受到的批评少于它的大哥,即以不透明和财政不可持续性着称的大规模“一带一路”倡议。 但是,它显示出中国过去重大举措的许多显着特征。 它本质上是灵活的,在实施上是不透明的,在用于交付项目和拨款的措施上是灵活的。 这一直是中国政治精英的首选风格。 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将他在1970年代后期的改革精神描述为“摸着石头过河”。
Shi 对 GDI 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被孤立的时候,对国内经济使用了这种策略。 但习近平需要许多国家的参与来实现他的愿景,正如北京的全球关系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台湾紧张的军事和外交僵局之后变得更加紧张一样。
另一个问题是外国对中国一党专政性质的假设,以及习近平团队高层认为政策得到妥善规划和实施的信念。 这可能导致参与 GDI 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事实上,这一举措需要北京各部委、机构和国有银行之间的艰苦协调。
中国已经意识到,其国际发展计划的各个方面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项目在没有尽职调查的情况下对参与国构成严重风险。 就 GDI 而言,中国应专注于制定针对特定地区和主题的明确、切实的行动计划。 这将提高该计划的清晰度和财务可信度。
但WDI的最终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的资金和能力。 这也取决于 2022 年 1 月在联合国内部成立的 GDI“朋友小组”中已经有大约 60 个国家的合作。对于该小组中的许多国家来说,Covid-19 大流行的破坏加剧了已经脆弱的社会福利网络的问题。 这些国家,其中许多极其脆弱,渴望有意义的帮助,而不是外交上的花言巧语。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花费了数千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有形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许多有关国家将希望寄托在中国以及发达经济体上,继续为扶贫项目提供资金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但北京的消费狂潮必须在它努力应对自身经济困境的同时结束。 这让中国陷入两难:在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能否勒紧裤腰带? 北京在多边机构中寻求其支持,特别是在与台湾有关的问题上。
对北京经济治国方略的最终考验是,它能否在金融资源和外交资本基础上建立关系之外,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 在这些地方付钱并不能保证赢得人心。 中国必须表明,它了解这些经济体在与它们的互动中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它们害怕什么,这是基于它们以前的举措的经验。
北京应该避免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犯下的错误,而是专注于交付高质量的项目,为参与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结交一群朋友,这承诺很多,但风险却很小。
More Stories
中国国有企业在与美国中西部关系紧张之际寻求新业务
路易斯安那州的下一个大产业:中国的挑战
中国承诺采取措施支持步履蹒跚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