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11 月, 2024

Eddiba Sports

从亚洲的Eddiba获取最新的亚洲新闻: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分析和特别报道以及来自亚洲大陆的音频和视频。

中国经济低迷如何拯救世界?

我用中文写了过去二十年的排放故事。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世界工厂以来,中国贡献了全球碳污染增长的近三分之二。 即使按人均计算,中国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超过了欧盟。 全球碳足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中国、所有发达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

这使得中国依赖二氧化碳的增长模式最近出现的紧张迹象不仅对北京,而且对地球的长期命运来说都是个问题。

如果事情的发展方向与 1989 年东欧前共产主义国家相似的经济模式脱轨时的情况类似,我们可能即将看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排放量下降。 这可能会给中国领导层以及民众带来灾难,随着经济转向更具生产力的活动,民众可能会在失去的十年中遭受损失。 但对于中国的长期繁荣和地球的命运来说,这将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胜利。

1989 年柏林墙倒塌时,很少有人仔细思考气候后果。但变化却异常巨大: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一半。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排放量的十年增长率比 1973 年石油危机后放缓得更多。

通过雄心勃勃的绿色政策,欧盟在 1990 年至 2022 年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约 28%。 经济危机几乎没有考虑到气候问题,却使前苏联受石油污染的国家比 90 年代的水平减少了约 20%。

这是如何实现的? 20世纪80年代初,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Janos Kornai)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他明智地声称,东欧的指令经济在“软预算约束”制度下变得臃肿。 投资不是针对能够改善长期繁荣的盈利项目,而是针对任何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总体增长率的项目。 一旦金融泡沫破灭,经济的大部分内容就变成了多余的卡路里。

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类比。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贝蒂斯是对中国经济最悲观的人士之一,他是康奈的追随者,康奈认为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过去15年的发展方向。

高乃依承认,中国的能源消耗与GDP密切相关。 前总理李克强曾声称,电力需求和铁路负荷(主要是煤炭)比官方数据更能指导GDP。 据财新报道,在 2020 年 COVID-19 大流行的第一阶段,地方政府命令企业继续在废弃办公室运行设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消耗并减少观察到的产量下降。

如果中国拒绝能源密集型增长带来的不必要的卡路里,它会是什么样子? 十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在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的最初几年,官方多次谈论将增长引擎从投资转向消费。 最近,政府发誓要打击所谓的“高二元产业”——高能源消耗、高碳强度,如水泥、钢铁和玻璃——这些产业约占该国温室气体污染的一半。

这两项政策都没有显示出许多成功的迹象。 尽管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由于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增加,中国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显着下降,但相对于其前任胡锦涛和江泽民而言,经济增长的能源强度却陷入停滞。

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已经严重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重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将其作为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唯一工具。 但这是一个适得其反的野心:如果中国每兆焦耳产生的能源与发达国家一样多,那么其国内生产总值将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没有人应该欢迎中国出现苏联式崩溃的前景。 除了国内人力成本之外,其影响还将是全球萧条,因为中国比 1989 年的苏联更加融入全球经济。考虑到俄罗斯在 2023 年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仍将感受到恶性通货膨胀的涟漪。经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混乱催生了弗拉基米尔·普京 (Vladimir Putin) 及其报复性意识形态。

然而,俄罗斯的故事并不完全是苦难。 当后苏联的混乱尘埃落定后,它恢复了快速增长轨迹,在乌克兰战争前夕,与其他大型、复杂的石油出口经济体相比,它处于令人尊敬的地位。

通过经济转型,避开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灾难性的“休克疗法”政策,转而逐步使国有工业符合传统的预算限制,中国就可以减少排放,而不会给公民带来经济灾难。

这种转变可能会保留共产党的作用,这是北京决策者的主要担忧。 1991 年错误投资泡沫破灭后,日本发生了更为微妙的调整,而该国的自民党现在一如既往地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谨慎处理这场危机,中国可以同时拯救自己和世界。

更多彭博社观点:

• 中国需要自己的雷曼时刻——现在:任舒立

• 中国经济放缓不是习近平最大的问题:Minxin B

• 更多的基础设施刺激是中国最不需要的:David Fickling

本专栏并不一定反映编辑委员会或 Bloomberg LP 及其所有者的意见。

大卫·皮克林 (David Pickling) 是彭博社能源和大宗商品专栏作家。 他此前曾在彭博新闻社、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工作。

更多类似的故事可以在 Bloomberg.com/opinion

READ  中国放缓了吗? 印度教业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