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1 月, 2024

Eddiba Sports

从亚洲的Eddiba获取最新的亚洲新闻: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分析和特别报道以及来自亚洲大陆的音频和视频。

倦怠还是失业——认识一下中国的“全职孩子”

倦怠还是失业——认识一下中国的“全职孩子”
  • 张艾嘉 & 吴慧琳
  • 在香港和新加坡

图片来源, 好图片

图片标题,

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工作或努力寻找工作

由于过度劳累,朱莉于今年四月辞去了北京游戏开发人员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女儿”。

这位 29 岁的女孩现在每天都在洗碗、为父母准备饭菜以及做其他家务。 朱莉的大部分日常开支由父母承担,但她拒绝每月支付 2000 元(280 美元;215 英镑)。

毕竟,她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从之前工作 16 小时的工作中得到喘息的机会。 “我活得像行尸走肉。

艰苦的工作时间和糟糕的就业市场正迫使中国年轻人做出不同寻常的选择。

朱莉是越来越多自称为“全职孩子”的人中的一员,他们因为想摆脱疲惫的工作生活或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回到舒适的家中。

中国的年轻人总是被告知,努力学习和追求学位会有回报,但现在却陷入了失败。

许多所谓的“全职宝宝”表示,他们只想暂时呆在家里——他们认为这是放松、思考和找到更好工作的时间。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过去两周,朱莉向招聘人员发出了 40 多份工作申请,但她只接到了两次面试电话。 “在我辞职之前,很难找到工作。在我辞职之后,就更难了,”他说。

精疲力尽、失业还是陷入困境?

“全职女儿”陈嘟嘟今年早些时候辞掉了房地产工作。 付完房租后,27岁的她说她一无所有。

回到中国南方父母的家里,陈女士说她“过着退休人员的生活”,但焦虑却在她身上蔓延。 她说,她的脑海中不断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说,‘这种休息很少见,所以享受这一刻吧。另一个则催促我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

自己创业的陈女士说:“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就成了寄生虫了。”

图片标题,

陈土豆退出房地产做“全职女儿”。

最近离开中国科技巨头腾讯的郑杰克表示,他每天必须在工作时间之外回复近 7,000 条与工作相关的短信,这位 32 岁的年轻人将其称为“隐形加班”,因为这是意料之中的。 不提供补偿。 由于工作压力,他患上了严重的毛囊炎,这是一种由毛囊炎症引起的皮肤病,最终他辞职了。

郑先生说,他找到了一份很棒的工作,但他周围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许多人还面临着所谓的“35岁诅咒”,这是中国的一种普遍看法,即雇主不太愿意雇用35岁以上的工人,而是更喜欢“廉价”的年轻人。

年龄歧视和黯淡的就业前景这把双刃剑对于30岁以下背负着抵押贷款的人或那些想要组建家庭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沮丧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导致一些人考试不及格。 推迟毕业

最近几周,中国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奇怪的毕业照片,表达了新毕业生的失望。 一些照片中年轻人穿着毕业袍“平躺”,脸上盖着学位帽; 其他人则将毕业证书举在垃圾桶上方,准备将其扔进垃圾桶。

大学曾经是中国精英阶层的追求。 但从 2012 年到 2022 年,入学率从 30% 上升到 59.6%,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大学学位视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好机会的门票。 但随着就业市场的低迷,愿望落空了。 专家表示,随着 1160 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市场,青年失业率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上海招聘公司 Direct HR 总监 Miriam Wickertsheim 表示:“情况非常糟糕。人们厌倦了,许多人试图辞职。有很多挫败感。”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小龙表示,中国经济复苏慢于预期是失业率高企的一个关键原因。

图片来源, 小红书

图片标题,

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嘲笑毕业生缺乏想象力的毕业照片

庞先生说,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封锁,一些雇主不愿意雇用工作经验比前辈少的“白纸”毕业生。

“就业缓慢”

尽管中国政府很清楚这些问题,但一直试图淡化它们。

今年5月,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头版援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敦促年轻人“吃苦”。

与此同时,官方媒体开始重新定义失业。 国营《经济日报》上周的一篇社论使用了“慢就业”一词——该报称,一些中国年轻人实际上失业了,而另一些人则“积极选择了慢就业”。

这句话的起源尚不清楚,但《中国青年报》2018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慢慢找工作,其中许多人选择旅行或短期教书——中国人说,这“慢工出细活”。

那些在此期限内找不到工作,或选择继续学业、学习新技能或休学一年的人。 无论就业市场多么严峻,该杂志都建议人们“采取行动,努力工作”——只要这样做,就不用担心失业。

图片来源, 好图片

图片标题,

五分之一的中国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

然而,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市场状况,这句话和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一些人对政府“拒绝承认失业状况”感到困惑,而另一些人则以讽刺回应。

“中文文字非常深奥,”一位用户在微博上写道,微博是中国类似推特的服务。 “我们仍然失业 [officials have] 他创造了“缓慢就业”一词。 有多慢? 几个月还是几年?”

小红书(相当于中国的 Instagram)上的另一位用户表示,这个词“突然把责任推到了年轻人身上”。

“根据这个解释,1920年代末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就业率应该是100%,因为大多数人都在慢慢工作。这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好方法!”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倪赖明表示:“失业就是失业。我们应该说它是什么。”

“当然,年轻人在开始下一份工作之前希望有一个休假,但我认为现在大多数失业者都迫切需要一份工作,但却找不到工作。”

王帆新加坡补充报道

READ  拜登在与中国的斗争中找到了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