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2 月, 2024

Eddiba Sports

从亚洲的Eddiba获取最新的亚洲新闻: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分析和特别报道以及来自亚洲大陆的音频和视频。

全球海洋温度连续12个月创历史新高令科学家担忧

去年的这个时候,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世界海洋温度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海面温度的跃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剧烈。

科学家们探索了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联系,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导致太平洋变暖的天气模式,以及航线污染减少和大型火山喷发带来的潜在变暖影响。 但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热量的涌入,因为它持续了数月,将热浪传播到几乎所有海洋表面。

现在,前所未有的海洋变暖趋势已进入第二年。 科学家表示,这可能代表着地球系统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人类任何时间尺度上都无法逆转。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所长加文·施密特告诉《华盛顿邮报》,这是因为他们迄今为止在海洋中所看到的一切“没有意义”。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可能意味着全球变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气候系统的运作方式,比科学家预期的要早得多。” 柱子 在《自然》杂志上。

海洋温度“突破图表”

变暖现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太平洋地区。

例如,大西洋盆地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温度比 1971-2000 年基线高 1 到 2 摄氏度(1.8 到 3.6 华氏度)。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卫星数据,南非、日本和荷兰附近海域的异常气温为 3 摄氏度(5.4 华氏度)或更高。

海洋热浪与大气中观测到的最温暖的条件相吻合。 去年,全球平均气温高于人类已知的水平,地球可能达到了十万多年来最热的温度。 气候科学家预计 2024 年将会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斯特·索洛表示,鉴于加热水需要的能量比加热空气多得多,看到地球海洋如此剧烈的变暖更令人担忧。

“海洋的时间尺度没有大气那么快,”索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一旦发生变化,我想说,从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它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该组织在周二发布的年度气候状况报告中表示,去年的几项气候指标“给‘破纪录’一词带来了新的不祥意义。” 这包括前所未有的冰川融化、南极海冰消失以及海洋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023 年的某个时候,热浪将蔓延到 90% 以上的海洋表面。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最异常的温暖天气袭击了北大西洋东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北太平洋和南大洋的大片地区。 该组织表示,自四月份以来,全球平均海面温度每个月都达到创纪录水平,其中七月、八月和九月创下的历史新高“幅度尤其大”。

影响深远,但难以预测

世界海洋变暖已经对珊瑚礁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本月,澳大利亚大堡礁大部分未受破坏的地区遭受了致命的高温,这是去年佛罗里达州周围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重演。

其他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检测到。

人们担心气温上升和融化可能导致大西洋主要洋流系统崩溃,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临界点尚不清楚。 它将对水下生态系统和天气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连锁影响。

在缅因湾,海水变暖的速度比整个世界海洋的速度要快得多,研究人员已经看到鳕鱼和鲱鱼等重要物种正在努力在其自然地理范围内寻找较凉爽的水域。 缅因湾研究所的高级科学家凯瑟琳·米尔斯说,许多鱼类在幼年时生长得更快,但随后会稳定在较小的尺寸,这表明它们没有获得足够的食物或热量给它们的身体带来压力。 。

米尔斯表示,与过去的情况相比,过去一年观测到的气温非常极端,因此很难可靠地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 她说,当前有关生态系统变化的数据变得太快过时了。

“我们通常预计海洋中会出现温度变化,”米尔斯说。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这种变化进入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范围。”

“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警钟,”她补充道。

科学家们不知道海洋的极端变暖是否会消退。 到目前为止,他们关于驱动因素的理论都无法回答所有问题。

变暖的部分原因可能与货船空气污染减少有关,使更多阳光照射到海洋表面。 2022 年,汤加岛附近的洪加汤加-哈派水下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水蒸气(一种导致地球变暖的温室气体)。 但这两个因素都无法解释海洋温度的急剧上升。

去年春天,在连续三年的拉尼娜全球气候模式结束后,海洋温度上升,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众所周知可以抑制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专注于分析海洋温度的海洋学家黄博彦表示,从拉尼娜现象到历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全球变暖而闻名)的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海洋变暖的原因。

因此,今年晚些时候,随着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海洋温度可能会下降。

但厄尔尼诺现象向拉尼娜现象的转变是否足以显着应对全球变暖或温室气体的威力还有待观察。 黄说,如果海洋温度继续创下纪录,到夏末,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

施密特写道,如果即使在拉尼娜现象下创纪录的温暖持续存在,“世界将进入未知领域”,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比科学家之前知道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