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来自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十个屏幕截图已被翻译并在推特上分享,让西方观众难得地一睹中国互联网的风采。
这些帖子似乎是由匿名 Twitter 用户提供的,他们说他们的目标是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受到严格审查的平台上亲俄罗斯或民族主义内容的真实程度。
据 CNN 采访的一位官员称,它通常带有“伟大的翻译运动”标签,或者由一个分散的匿名团队运营的同名账户共享,该团队收集和翻译有关乌克兰和其他热门话题的热门帖子。 许多,但不是全部,似乎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钦佩或分享——这位官员引用了选择标准。
自该帐户于 3 月初推出以来,它已经结交了许多朋友和敌人——吸引了 116,000 名粉丝(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以及来自中国官方媒体的大量批评。
“我们希望外界至少知道内部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们认为内部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位出于安全原因要求不具名的官员说。
背信弃义?
中国官方媒体批评了它所说的“精心挑选的内容”。 海外执政的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称,这场运动背后的翻译人员将一些网民的“极端言论”归咎于“全国”。
民族主义的《环球时报》指责该组织是“讲中文的恶意行为者”,其中一位评论作者声称该组织包括“外国敌对势力”,使“对中国的心理战”长期存在。
在中国以外,媒体专家警告称,这些出版物并未全面反映中国舆论,而且似乎至少部分是出于震撼价值而选择这些出版物,但仍有助于在中国媒体领域突出这些元素。 批评者还说,该组织的推文显示了其偏见的证据——比如在帖子中使用了一个将中国与纳粹德国进行比较的术语。
专家表示,这些帖子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必须从其受到严格审查的环境来看,在这个环境中,民族主义的声音蓬勃发展,而自由主义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下降或受到审查。
但这位与 CNN 交谈的官员表示,其目标是突出此类帖子的出现——其中一些来自著名的影响者、获得数千个赞的评论或来自 VIP,甚至是政府支持的新闻媒体。
“我们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中国舆论状况的认识,无论是自发互动的结果(或)政府审查的结果,”这位官员说。
“我们希望通过向西方展示一些他们不想展示的内容来对抗中国官方媒体的努力。”
双重信息
中国经常试图呈现两种不同的叙事——一种面向国内观众,另一种面向国外观众。 语言障碍和阻止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等应用程序的在线生态系统使这成为可能。 伟大的翻译运动打破了这两个障碍。
与香港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项目中国媒体项目主任大卫班多斯基说。
而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试图将自己——至少在海外公众面前——描绘成不结盟并致力于建立和平。 但班多尔斯基表示,他在家乡的媒体报道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如果你只看(政府)媒体报道,真的很难谈论中立……他们所说的只是放大虚假信息并在叙述上与俄罗斯保持一致。”
虽然官方媒体的语气很明确,但专家表示,仅仅通过社交媒体很难衡量中国的公众舆论,即使涉及到流行的影响者或病毒式帖子。
就像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可能是极端的。 在中国,极端的操纵和极端的审查往往会放大被选中的声音。
荷兰莱顿亚洲中心主任弗洛里安·施奈德说:“当局当然有兴趣在网上宣传他们最喜欢的小说,他们有技术和政治手段毫无歉意地引导公众舆论。”
“我们不应该低估社交媒体算法的力量:随着亲俄言论成为主流,它们会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分享,从而使它们更加引人注目,”他说。
被抑制的声音,回声室
情况很复杂:北京也有理由担心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他们有时会审查这些声音。 尽管近年来民族主义言论在网络上变得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大多数响亮的声音可能不会出现。
班多尔斯基说,类比是考虑美国媒体环境中非常保守的声音,并假设这代表了美国的观点。
“所以危险在于这种回音室内容,我们可能认为它代表了中国及其观点,实际上比这更复杂,”他说。
谈到乌克兰,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雷布尼科娃(Maria Rybnikova)表示,“有不同的声音在谈论战争……但它们并不占主导地位、响亮或明显。” 他们的帖子可能会受到审查或难以检测,因为社交媒体用户可能会通过代码和提示表达反对意见。
“如果人们能看到所有这些图片和场景,那会是一个不同的故事吗?它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吗?”
大翻译运动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这场运动有助于推动北京在这些平台上淡化言论,以便有更多的声音空间。
这位官员说:“在当今中国的主流话语中,有理智的人发言的空间非常有限。”
“即使你说话并且没有被删除,你仍然会收到垃圾邮件……人们会说你是间谍……人们自己的尊严被摧毁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北京办事处为这个故事做出了贡献。
“屡获殊荣的电视专家。僵尸爱好者。无法用拳击手套打字。培根开拓者。”
More Stories
经历数周冲突后,孟加拉国等待临时政府成立
梅特·弗雷德里克森:一名波兰男子因袭击丹麦首相而被定罪
从拜登阴影中崛起的哈里斯面临着关键的外交政策考验